
上海沿浦、羅萊生活、京新藥業近五個交易日獲調研次數位居前三
1月2日消息,數據顯示,據截至發稿前已公告數據,近五個交易日期間(2022年12月26日至2022年12月30日),兩市共34家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其中,共27家公司被基金調研,29家公司被券商調研,26家公司被投資公司調研。
從個股調研次數方面來看,共11家上市公司獲超20家機構調研,共5家上市公司獲超50家機構調研;獲調研次數前三的熱門股為上海沿浦、羅萊生活、京新藥業,參與調研機構數依次為108、89、75;其中,基金調研前三的熱門股為上海沿浦、宇瞳光學、羅萊生活,參與調研的基金數依次為45、41、30;投資公司調研前三的熱門股為上海沿浦、京新藥業、羅萊生活,參與調研的投資公司數依次為34、33、29;券商調研前三的熱門股為宇瞳光學、祥鑫科技、羅萊生活,參與調研的券商數依次為15、10、9。
行情表現方面,近5個交易日期間,共27家被調研上市公司股票上漲,占比達79.41%,共7家下跌,占比達20.59%。其中表現最好的三只股票為衛信康、祥鑫科技、安達維爾,漲跌幅依次為14.86%、13.25%、12.09%;表現最差的三只股票為盤龍藥業、天地在線、中鋼國際,漲跌幅依次為-20.19%、-9.22%、-7.84%。
就兩個字!2023年基金“投資錦囊”速遞2023年伊始,不少頭部基金公司和券商等機構密集發布“熱氣騰騰”的年度策略,新的一年市場風格如何演繹?房地產鏈能否再度“沐浴春光”?全面反攻的大消費與醫藥股是否繼續走強?多家機構年度策略或可凝結成一個關鍵詞——“復蘇”。
地產鏈大消費迎“春光”?
近期市場人士熱議“正視房地產的支柱地位”, 樓市新舉措能否迎來春天,房地產上下游行業正在孕育巨大利好?
“從行業比較視角來看,市場將遵循政策及復蘇主線。在經濟基本面較弱的第一階段,建議重點關注地產和地產鏈以及金融行業。”華夏基金發布的2023年度策略展望表示。
南方基金在2023年度最新策略報告中認為,2023戰略看多、積極做多。在外需承壓的背景下,穩增長主要依托于內需,內需板塊有望呈現估值和業績的雙擊,重點關注消費和地產鏈。國內宏觀經濟將顯著修復,財政和貨幣政策保持積極,地產鏈條、日常消費等內需板塊有望大幅改善。
招商基金在2023年度投資策略展望表示,隨著地產政策的調整與投資正常化,中國經濟來到了休養生息、擴張內需的階段,正站在一輪新的復蘇周期和信用擴張的起點。從投資和企業去庫存行為的角度看,一輪上行的周期往往將持續6個季度左右。與此同時,A股估值與信用、利潤結構高度相關,有望受益。
招商基金認為,對于A股的行業配置,看好包括地產鏈(建材、建筑、家具、家電)在內的“復蘇資產”投資機會,以及金融(券商、銀行)、消費(食品飲料、酒店、旅游、免稅和航空)等。
匯添富基金對于2023年走勢展望的看法是,國內疫情防控逐步優化,房地產供需兩端政策頻出,系統性風險基本解除,經濟和企業盈利將進入復蘇通道。行業配置方面,建議關注短期受益于穩增長政策催化的方向,比如房地產、汽車、藥品和醫療器械。
國泰君安在2023年金融工程年度策略展望中表示,預計2023年一季度經濟大概率仍在尋底,此階段受益于政策放松的銀行、房地產,以及受益于消費場景復蘇的消費板塊或將率先上行,進入二季度,待經濟真正觸底復蘇后,金融、周期、消費等順周期板塊有望強勢。
公私募“頂流”預判市場風格
中歐基金基金經理周蔚文表示,明年的市場有投資機會。具體看兩個方向,一類是“錦上添花”行業,具有較大成長空間,如醫療養老、碳中和、戰略型科技產業等;另一類是需要“雪中送炭”行業,它們行業規模相對穩定、利潤呈周期性,如果在行業最困難的時候進行輸血,就是雪中送炭,如地產產業鏈、餐飲、旅游、出行等受疫情影響行業。
匯豐晉信投資總監、基金經理陸彬認為,壓力最大的時候已經過去,2023年經濟有望筑底、寬松維持,拉動GDP的三駕馬車:基建地產下行趨勢仍有慣性;出口增速面臨負增長壓力;消費增速有望明顯提升。
銀華基金業務副總經理李曉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展望2023年,對市場信心恢復充滿希望,本質是因為各項政策措施將在明年有所體現,明年的經濟增速會快于今年。較為看好成長股方向,繼續選擇業績持續兌現的優質公司,看好的方向包括電動車、光伏、儲能、海風、國防軍工、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信創、互聯網、消費醫療、創新藥以及食品飲料等行業。
在2023年具體投資邏輯上,源樂晟董事長、投決會主席曾曉潔認為,應該更多地去觀察測算2023年哪些行業在企業端盈利有更大的上調空間。他表示,有很多產業過去兩年出現不少出清或企業資產負債表修復,如果需求側回暖,這些公司的復蘇彈性可能會比之前預想的更快。尤其是在過去兩到三年中受疫情或產業政策影響最大的產業,加速了產業出清和整合,而且其中優秀的企業在過去兩年中也發展了一些新的業務,原有業務見底重啟,新業務還能帶來增長,估值也處于最低階段,因此2023年的彈性可能更大,值得去挖掘。
清和泉資本劉青山認為,2023年的市場環境有三個特征:一是中國經濟非典型的復蘇;二是經濟發展和安全的交替;三是美聯儲加息將進入尾聲。相信扛過壓力后,2023年的宏觀環境應該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具體到市場,劉青山認為,2023年大類資產有望走出“滯脹”,一定程度上可參考2019年,A股有望迎來估值修復。投資上,主要看好三條主線,上半年消費鏈和地產鏈機會更多,下半年安全鏈機會有望擴散。值得重點布局的行業有可選消費、建材、化工新材料、互聯網和儲能等。
信德新材(301349):國內負極包覆材料龍頭 一體化布局強化競爭優勢國內負極包覆材料龍頭,充分受益快充趨勢 公司是鋰電負極包覆材料龍頭,2021 年底國內產能市占率近34%,穩居第一,覆蓋主流負極客戶璞泰來、杉杉、貝特瑞、凱金、翔豐華等。2021 年負極包覆材料收入占比67%,橡膠增塑劑占比19%,裂解萘餾分占比14%。2018-2021年,公司收入從1.63 億元增長至4.92 億元,3 年CAGR 達44%,歸母凈利潤從0.36 億元增長至1.38 億元,3 年CAGR 達56%,2022 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95 億元,同比增長106.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1 億元,同比增長10.16%。 快充、硅負極驅動下高速增長,行業集中度較高格局穩固石墨負極材料與電解液接觸過程中會導致容量衰減、循環性能低、首效低等問題,包覆材料可有效改善石墨負極首效、首次可逆容量、循環性能,此外有效提高倍率,是快充必備的核心材料。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負極包覆材料添加比例為15%/11%/20%(上限),預計在快充硅基負極驅動下,包覆材料行業需求將以超越電車行業的速度增長,2021-2025 共4 年CAGR 達68%。包覆材料是負極材料上游的細分行業,行業市場參與主體較少,CR3 達60%,CR5 達74%,行業集中度較高,當前整體產能水平在7.5 萬噸,與負極行業需求較為匹配,當前不存在產能過剩情況;按照產能口徑,公司份額領先,2021 年底在國內市占率達34%,包覆材料占比負極成本3%左右,負極向上延伸意愿不強,負極包覆材料競爭格局有望保持穩固。 引領行業探索硅負極包覆材料,一體化、產品結構優化帶動盈利向上公司引領行業探索硅負極包覆技術,此外公司開拓新興市場,前瞻布局瀝青基碳纖維并率先用于隔熱保溫領域與液流儲能及氫燃料電池中;當前公司已覆蓋所有主流軟化點的產品體系,與同業競爭對手相比,在相同軟化點產品下結焦值上限更高、范圍更廣,雜質含量更少(包覆效果更好,負極材料倍率性能更佳),在高性能的高溫負極包覆材料領域處于領先狀態,近年來高溫占比持續提升帶動盈利能力提升;公司與主流負極龍頭合作多年互相成就一同成長,客戶黏性較強,現有產能4 萬噸/年,其中募投項目3 萬噸/年的一體化產能一期1.5 萬噸在22 年四季度順利投產,伴隨二期1.5 萬噸投產,預計明年可實現5.5 萬噸/年,新增產能向上游延伸至乙烯焦油降本增效,強化競爭優勢。 盈利預測與估值 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鋰電負極包覆龍頭,一體化擴產強化龍頭地位。 我們預計2022-2024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82、3.17、4.58 億元,對應EPS 分別為2.67、4.66、6.73 元/股,當前股價對應的PE 分別為41、24、16 倍。我們選取從事碳納米管生產的天奈科技、從事勃姆石生產的壹石通、從事鋰電池生產的鵬輝能源和從事碳材料熱場的金博股份作為可比公司,2023 年行業平均PE 為23倍,考慮到公司受益快充趨勢,產品結構不斷改善,信德為負極包覆材料唯一上市的龍頭公司,我們給予23 年PE 30 倍,對應市值95 億元,目標價139.88 元,對應當前市值有27%的空間,首次覆蓋,給予“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負極包覆材料技術路線變動風險;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責任編輯:王丹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明輝國際(03828)發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中期業績,收入約8.91億港元,同比增長49%;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281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約4690萬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擬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據悉,集團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約1.98億港元。因集團采取多項措施(包括加強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潤率產品的銷售),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個百分點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