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制菜消費火熱企業稱“增長目標保守了” 投資已到“真香時刻”?
首屆中國國際(佛山)預制菜產業大會今日開幕,現場人頭攢動,猶如趕集。財聯社記者從多家參會廠商處了解到,自春節以來,預制菜消費復蘇明顯,不斷有企業“跑步”入場。對于2023年預制菜的市場前景,業內人士多表示樂觀。有上市公司告訴記者,其在疫情前制定的預制菜業務增長目標“定得有些保守了”。
資本也嗅到了“香味”,順德控股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將通過20億規模基金的金融賦能,引領當地預制菜全產業鏈發展,爭取通過2-5年時間,培育或引進1-2家上市公司。
回暖明顯 賽道火熱
財聯社記者今日上午9點不到便趕赴預制菜產業大會舉辦地潭州會展中心,只見等待入場的參展商、專家、觀眾等早已排起長龍,進入會場時一度人流擁擠。場內人頭攢動,客商和觀眾流連于各個展位,了解、品嘗預制菜產品。
(大會現場財聯社記者攝)
(大會現場財聯社記者攝)
(工作人員在直播財聯社記者攝)
國聯水產向記者表示,春節期間預制菜產品銷量實現同比高增長。去年,國聯水產半年便實現預制菜收入5.61億,對于2023年也有更高預期。疫情期間,公司對預制菜業務定下了2025年前每年30%的增長目標,而依據目前情況研判,該目標“定的有些保守”。
肇慶市振業水產冷凍有限公司的展會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公司研發了諸多內銷產品。其中,烤魚火鍋目前已量產,羅氏蝦產品正處于初步投向市場階段。總體而言,對于內銷市場充滿信心。
據介紹,振業水產原來主做外銷出口。由于近年來外銷行情不好以及內需強勁,公司開始轉向預制菜業務。與原有業務相比,預制菜附加值更高,市場前景更廣闊,并可充分發揮原材料等優勢控制成本。
另一家預制菜廠商梅州客遷食品的參展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原本主做零食類食品,目前也已增加了一個廠區來做預制菜產品。
除了品牌廠商,預制菜的火熱也傳導到冷鏈產品。雙冷冷鏈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復蘇是能明顯體會得到的。最近銷售同比增加了兩到三成,此外客戶咨詢量也明顯提升。據介紹,公司客戶包括預制菜廠商和凍品廠商。
投資關鍵在哪里?
作為順德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順德控股集團已設立了20億規模的粵海順控食品產業投資基金,圍繞廣東省內及順德區的預制菜企業和相關產業進行投資。公司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對于預制菜產業的投資,主要是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賦能。包括源頭種養殖到生產加工再到銷售推廣等。
在推廣方面,當地政府主導了“尋味順德”IP的發布運營。希望今后依托拳頭產品打造地方特色鮮明的品牌。此外,順德本地區位優勢較強。以漁業為例,資源非常豐富,原來主做出口;而在設備方面,美的集團、小熊電器等企業也在順德,可以和預制菜產業進行融合。
而對于投資預制菜加工制造企業的側重點,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首先要判斷標的企業的強項是做單品(TO C)還是中央廚房(TO B)。如果是中央廚房,更看重設備投入情況、資金實力、標準化程度等,包括冷鏈保鮮能不能做到;其次是物流配送體系是否完備,穩定性如何。如果是做單品,就要考慮有沒有設計團隊、研發能力如何、能不能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在C端總體而言更應專注產品競爭力。
記者觀察到,目前已上市的大企業普遍以B端為主,兼顧C端。而新入局的中小企業則努力開拓C端業務。國聯水產告訴記者,對上市公司而言,B端業務起量快,業績穩定,目前公司以B端業務為主。C端疫情期間的增量很高,關鍵點在打造爆款。
“去年前三季度,我們C端電商業務同比增長在50%以上。我們把大部分盈利繼續投資到廣告營銷方面,力求提高品牌知名度。” 國聯水產表示。
而振業水產、客遷食品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產品更多面向C端,并尤其注重線上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從全產業鏈角度看,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存在的痛點在于,各個廠家都在轉向預制菜,但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出來,也沒有一個高端品牌打出來,尤其是對B端來說。推廣方面,尚未形成如廣西螺螄粉一樣具有高度地域辨識度的品牌和產品。
參展廠商:預制菜不是“垃圾食品”
自2022年預制菜走紅,關于預制菜質量的話題熱度也居高不下,甚至有專家公開聲稱預制菜是“垃圾食品”。
對此,振業水產負責人向記者提出反駁。她介紹道,預制菜口感的還原度可達90%以上,且由于是工廠標準化出品,口味的穩定性可得到保障。同時,部分預制菜產品不添加保鮮劑,而是通過冷凍方式保鮮。
其感嘆:“我們預制菜企業真的是需要多點機會去作展示,告訴市場預制菜是什么樣的,消除誤解。身邊很多朋友也是在嘗試過以后,才開始認可預制菜的。”
光明日報:隱私保護是互聯網生活的“剛需”如果有陌生人添加你為好友,然后發給你幾個文件夾,里面全是個人信息,有通訊錄、私密照片、手機里的工作文件等重要內容時,你是什么感受?
近日,有媒體報道,遭受網絡詐騙的曾敏(化名),就經受了這種成為“透明人”的恐懼。在對方不給錢就泄露全部信息的威脅下,她半小時內給對方轉了十幾萬塊。就在她被詐騙的兩天前,2月12日,45億條個人信息泄露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這些數據主要為網購用戶的個人快遞信息,包括真實姓名、電話與住址等信息,并且出現公開查詢渠道。
如果說,以往人們感到自己的隱私被泄露、成為商家精準營銷的對象時會不厭其煩,那么近日曾敏的遭遇,則向人們充分展示了網絡隱私泄露的危害——成為滋生網絡犯罪的溫床,使人們的財產和心理都遭受極大的傷害。據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19.16%的網絡詐騙案件具有精準詐騙的特征,極大地提高了詐騙得逞的可能性。
同時,當攫取隱私成為一門生意,在社會面引發的其它風險也不容小覷。由于缺乏互聯網使用的安全感,人們可能會刻意減少一些互聯網足跡,甚至放棄一些互聯網實踐。早孕的女性可能怕被曝光而不敢網購母嬰用品,一個想要掩蓋求職經歷的人甚至不愿注冊招聘網站,戀愛經歷、醫美療養,或者小到日常行程、游戲賬號等等,都可能成為一個人在意,并且想要保護的隱私。
顯然,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生活的安全感正逐漸成為每個人的“剛需”。正如美國互聯網研究者凱文·凱利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書中預言的,“在所有的東西都相互聯結在一起的世界,聯結、信息都非常便宜,貴重的反而是隔離、反信息”,這個隔離指的就是私密性。
當隱私成為一種定價銷售的商品,在一些社交軟件或者暗網中進行交易,而且每個交易群組里都有上萬人參與,平均每十秒就有一個新用戶進群的情況下,保護個人數據資產“不在網絡上裸奔”,讓互聯網真正成為“信任之網”,顯然成為當下互聯網健康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
若想讓隱私泄露的風險、以及隱私泄露有關的違法犯罪數量降低,法律和技術缺一不可。我國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民法典》《網絡安全法》,以及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立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明確了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可以明確的是,在外網上進行個人信息交易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范疇,“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但由于網絡生活中數據權利的讓渡無法避免,網絡隱私非法侵犯也可能“無孔不入”,在規范互聯網數據使用、針對泄露數據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嚴厲懲罰的同時,對泄露造成的個體財產和人身傷害如何賠償、誰來賠償的問題,也亟需思考。
網絡數據一旦泄露,便很難追回和溯源,如何評估不同類型隱私數據對個人的價值,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監管數據傳播路徑和隱私交易行為,從而界定相關方的責任和權利,都是復雜但值得推進的議題。
AI概念股C3.ai漲幅擴大至23% 2023年迄今累漲超137%格隆匯3月3日丨AI概念股C3.ai漲幅擴大至23%,刷新日高至26.62美元,使得2023年迄今累計漲幅超過137%。財報顯示,C3.ai第三季度總收入為6670萬美元,同比下降4%,但超6300萬美元至6500萬美元的業績指引。展望未來,C3.ai預計第四財季實現的收入將在7000萬-7200萬美元之間,略高于華爾街預期的6990萬美元。
2月20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廣東20例,北京9例,廣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蘇1例,重慶1例,甘肅1例),含7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廣東3例,四川2例,江蘇1例,廣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內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頭市1例、巴彥淖爾市1例;江蘇11例,其中蘇州市10例、無錫市1例;遼寧7例,均在葫蘆島市;廣東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晉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3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龍江2例,均在雞西市),含5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云南3例,內蒙古1例,江蘇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039人,重癥病例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輸入現有確診病例883例(其中重癥病例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確診病例1347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無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1724例(其中重癥病例10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7851例,現有疑似病例3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582455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