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骯臟的角落
抗戰時期,山東的《大眾日報》曾經駐扎在我們村及周圍的幾個小山村
那時除了印報紙以外,還要印刷很多小冊子,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一些鼓舞人心的振奮精神的戰局發展故事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成了印刷廠,大人小孩都學會了裝訂線裝書
直到我上學了,每逢發下新書,父親總是給我板板整整地包上書皮,端端正正地寫上書名
父親小時候沒有上過學,只是當了兵在部隊學習了一點文化,原來他這一套是從“戰爭”學習“戰爭”啊!
傍晚,我在小城醫院的二樓上,看見這個傍晚,這個潮濕的傍晚
??這些天,我必須五點鐘起床,六點鐘趕到田里,看管青石村的鄉親除草
他們干活慢吞吞,一上午,一整天,也鏟不多少
他們的時間概念差,工作時間到了,有人還肩抗鋤頭,嘴叼紙煙,晃悠悠地在山下聽老趙清點人數
這種樣子和六七十年代大不同,那時候,土地還沒有承包,全村土地全村人耕種
生產隊長負責派工,今天薅哪塊田,明天薅哪塊田,安排得清清楚楚
收入實行工分制,生產隊長負責記工,張三多少,李四多少,記在本子上,年底賣了糧食算帳
我們村子窮,一個工分,合幾分錢人民幣,分值低的惹外村人嘲笑
我父親那樣的壯勞力,一年才掙幾百塊錢,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靠幾百塊錢維系
書架上那么多書,偏巧拿了一本往常的講義,我想,這大概是憧憬往日讀書的生存吧!閉上眼,似乎又回到了誰人期間,跑早操時喊出的情緒標語,上課時總想悄悄干點其余事,買飯的功夫餐廳窗口被里三層外三層地圍著,夜飯后繞著書院和伙伴漫步幾圈,站在講堂表面的走廊上看日落西山,憧憬將來
這都是咱們逝去的芳華啊,往日日復一日呆板生存,此刻想來,這恰是什么也包辦不了咱們的翠綠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