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城一區”加快步伐 有力支撐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健全“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機制,中關村科學城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懷柔科學城著力打造高端科學儀器裝備產業集聚區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未來科學城加緊建設“兩谷一園”,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
解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于2025年基本形成,“三城一區”正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6年9月,國務院就印發了《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指出要統籌規劃建設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將北京打造為世界知名科學中心。2018年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北京要緊緊圍繞聚焦、突破、搞活、升級,高標準編制實施“三城一區”規劃。
五年來,“三城一區”從頂層設計、搭建平臺、社會組織服務、重點項目推進等方面加強聯動,已取得了重要進展和多項重大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三城一區”建設給出新的明確定位:中關村科學城注重“統籌”南北區均衡發展,懷柔科學城注重“著力”打造高端科學裝備產業聚集區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未來科學城要“加緊”建設“兩谷一園”,創新型產業集群示范區要“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成果外溢,“三城一區”也將由“聯動發展”轉變為“融合發展”。
定位的進一步明確,意味著對“三城一區”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三城一區”的科技創新主陣地已經形成,未來,“三城一區”建設步伐將加快,融合發展程度將更深,在成果轉化等方面也將逐步見成效,更有力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文/本報記者??王斌
上海將打出穩經濟“組合拳” 加大力度全面提振市場主體信心上海市市長龔正1月15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記者招待會上表示,2022年,上海面對超預期因素的疊加沖擊,經濟走出了V形反彈,上海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今年,上海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新一輪政策將加大助企紓困力度
為充分發揮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牽引的帶動作用,上海將謀劃推出一批首創性、引領性、集成性的政策舉措,把國家戰略的綜合優勢,更好轉化為上海改革發展的勝勢。
加快釋放穩增長政策的綜合效應,上海正在抓緊制定新一輪助企紓困、擴大需求、提振發展信心等政策舉措和行動方案,加大政策供給,提高政策的合力。
持續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上海將制定實施優化營商環境6.0版,持續推出一批含金量高、市場主體獲得感強的改革舉措,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的內生動力。
其中,新一輪助企紓困政策備受關注。據介紹,針對短期企業面臨的訂單難找、成本難降、融資難求等經營困難,上海正進一步研究制定新一輪政策舉措。龔正在會上表示,1月16日下午,上海新一屆政府將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上海已安排做專題研究,相信很快就會出臺相關的政策舉措。新一輪紓困政策舉措將繼續加大全面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的力度。同時,將更加注重政策普惠,更加注重迭代升級,更加注重市場導向。
新一輪政策將在金融、土地、人才、能源等要素資源保障上下更大的功夫,大力支持文化、旅游、體育、會展、住宿、消費等行業的發展。新政還將延續此前政策中部分減稅降費、社保費緩交等措施,復制推廣援企穩崗、財稅金融等領域的創新做法,并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的支持力度。
今年,上海還將把穩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支持方面,上海將強化穩崗擴就業政策。落實落細各項助企紓困措施,發揮政策組合效應,切實穩定就業的存量。完善創業融資擔保、場地支持、開辦便利等相關扶持政策、扶持措施。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推動核心功能全面升級,急國家所需、盡上海所能,全力服務國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接下來,上海將堅持全過程創新理念,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重點,為企業創新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將更加注重強化協同創新,更加注重強化平臺服務,更加注重強化金融支持。
上海將支持各類科研主體、行業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打通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集成服務等全鏈條。推動大企業聯合孵化基地、科技頭部企業開放創新平臺建設,推廣孵化+投資新模式。
為強化金融支持,上海要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促進優質資本、項目、技術和人才向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進一步集聚。
走 坐上高鐵去香港!1月15日早晨,隨著首輛高鐵抵達香港西九龍站,因疫情停運近3年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恢復運營,重新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互聯互通更為順暢。
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口岸是首個設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一地兩檢”高鐵口岸。2018年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口岸正式對外開放。開通第186天,西九龍站口岸正式邁入“千萬級”口岸行列;運營一周年時,西九龍站口岸累計出入境旅客達1700萬人。
15日6時30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恢復運營后,首批進入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旅客步入通關大廳。證券時報記者在西九龍站口岸看到,口岸現場通關秩序良好、運行平穩順暢。口岸內懸掛國旗,并布置有燈籠、中國結,充滿節日氛圍的花壇映入眼簾。“深港同心、口岸同行”背景板在B3入境大廳最中間位置格外醒目,進入內地口岸區的香港旅客不僅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回家的溫暖,還能得到防疫包、福字帖等小禮物。
“搶到首班列車的票我挺開心的,想早一點回去看看父母,十幾分鐘就能到深圳。”香港市民陳小姐對記者表示,“很久沒回家,以后我應該會是高鐵的常客。”
對于不少有商務需求的人士來說,高鐵列車恢復后的出行將更加高效且便捷。記者獲悉,廣深港高鐵復通初期,將首先恢復香港西九龍站往來深圳福田站、深圳北站及廣州南站的短途客運列車,并新增往來廣州東站的列車,與廣州南站相輔相成,將有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互聯互通。“過港高鐵終于恢復了。”乘坐高鐵回內地的香港旅客文小姐告訴記者,由于工作需要,她以前經常坐廣九直通車往返粵港兩地,但廣州南站離市區較遠,所以,她一直都盼望著高鐵能直接到達廣州市區。“沒想到高鐵恢復運行后就夢想成真,這樣省去了不少麻煩。”
自粵港澳大灣區和都市圈相關規劃提出以來,軌道交通的建設和規劃變化似乎最為明顯,相關利好消息不斷釋放,“軌道上的大灣區”也日漸成型。有分析人士表示,大灣區內部的交通會更加方便,城市的“邊界”將被打破。從產業分布看,未來將形成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在中心城市,高端制造在外圍地區,普通制造業在更外圍地區的梯度分布格局。這無論是對服務業的集聚、制造業的提升,還是人口的合理布局,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除了廣深港高鐵,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也提出5項軌道交通系統規劃,其中多條都是跨境通道。其中,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項目近日傳來最新進展,首階段研究工作已完成,確立了項目的策略價值和必要性,并擬定項目的初步可行方案。
不僅如此,深圳市交通局此前披露的相關鐵路建設規劃示意圖,深港東部快軌擬自深圳坪山站引出后,途經深圳東站,最后接入深圳站,途經坪山區、龍崗區和羅湖區。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表示,要盡快拓展深港兩地軌道互通,這是口岸經濟帶要素市場一體化最重要的保障,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了5條跨境連接軌道,要加快推動建設。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預計,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場將陷入供應過剩,同時下調需求前景,上調非OPEC供應預估。根據OPEC的最新月度報告,其將第三季度原油產量預測下調124萬桶/天,至2,827萬桶/天。這比OPEC 13個成員國7月的產量低了約57萬桶/天。OPEC位于維也納的研究部門將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72萬桶/天,同時上調非OPEC供應預期52萬桶/天。預計本季度原油消費均值為9993萬桶/天。